无障碍浏览模式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专区 >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科技创新 跨越发展 —— “十一五”全州科技工作巡礼

  • 2011年12月27日 09时49分
  • 来源:团结报

    湘西,一颗镶嵌在武陵山区的耀眼明珠,汇聚天地精华,不仅孕育出这里独具一格的神秘文化,还铸就了湘西人科技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回眸“十一五”,我州突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相继落地,标志着我州高举“科教兴州”大旗,谱写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实现九个“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和内在需求。“十一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全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过去五年,全州科技工作实现了9个“零”的突破:建立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我州国家级基地“零”的突破。“武陵山区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全面启动,标志着以我州为主体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锰矿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顺利推进,是我州承担省重大专项“零”的突破。湘泉制药承担的省“一把手工程”项目全面完成,是湘西企业承担省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厅州科技会商制度的建立是湘西科技工作进入省科技厅重点工作“零”的突破。创新州校科技合作机制和州政府专家顾问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上实现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零”的突破。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形成的“湘西模式”在全国作为典型被推介,是科技工作在全国取得话语权“零”的突破。“沸腾炉燃烧硫磺还原二氧化锰矿粉联产硫酸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是我州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零”的突破。“钒、钛材料的清洁生产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成功列入国家“863计划”,这是我州企业牵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十一五”期间,全州共组织实施州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23项,投入科技资金1.14亿元,研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400余项,研发新产品、新品种100多项,攻克关键技术瓶颈200多项,累计新增产值48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2009年5月,州人民政府与湖南省科技厅签署了《科技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联合实施了20多项科技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加快了我州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

  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州在全省率先召开“湘西州州校科技合作大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先后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11所高校建立了科技合作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68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50项。开展中科院院士专家湘西行、州政府专家顾问科技合作、高校与企业技术对接等活动10多场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湘西模式”。

  围绕我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瓶颈,州政府建立专家顾问工作制度,引导专家顾问与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我州借助产学研平台,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州级科研机构7家、农技推广机构1217个、企业技术研发机构76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89家、工业园区10个、科技型企业96家,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产业两型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是州委、州政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的战略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州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3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多项,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52.92亿元、利税11.01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98.15%和154.76%。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我州取得了高性能锰铝合金制备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开发了高比表面四氧化三锰、锰氮合金、高档铝颜料、超细高活性锌粉等新材料产品。2011年9月22日,国家科技部授予的“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揭牌,我州将有望建成国内在锰资源领域自主核心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配套最全的创新型锰深加工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州开展了杜仲、黄柏、厚朴、青蒿、虎杖等中药材GAP规范化栽培、有效成分提取和生物制药技术研究转化。“湘西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制约复方丹参片产业化和生产成本高两大技术瓶颈,解决了青蒿素高浸出率、高纯度和低溶剂残留三大技术难题,四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86亿元,上缴利税1.45亿元。

  在绿色健康食品领域,我州加强猕猴桃、椪柑、百合、茶叶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终端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了纳米果王素、百合多糖、有机香醋、椪柑醋饮料、黄金茶等健康食品。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显著提高。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明显

  我州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州农业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有了新进展,农业新技术研究与转化取得了新成果。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6个、水稻不育系2个、玉米新品种3个、茶叶新品种1个,引进蔬菜新品种6个、无病毒水果新品种85个、林业新品种10多个,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保种繁育、肉用山羊品种改良,牛、猪、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30%和45%。围绕培植柑橘、猕猴桃、百合等特色产业,重点推广了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等农业新技术。

  围绕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我州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共选派科技特派员3780名,引进推广新技术212项、新品种305项,创建利益共同体195个,探索出“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技术团队+产业基地+农户+责任部门”+“一个项目”的工作模式,成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新标杆。

  为了进一步增强民生科技工作,我州建立了气象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多次成功预报预警各类自然灾害。组织开展民族医药研究,取得了多项省、州科技进步奖,促进了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研究推广环境污染治理重点科技项目,有效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难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了较好的控制。通过推广“科技活动周”“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共培训农业科技人员5000多人次、农民100多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与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 作者:符晓鸣 张光晖
  • 相关附件
    扫一扫
    在手机打开当前页